
急救培训“标准”正在建立 让全民敢救、能救、会救
由 平台编辑 在 2021年01月26日 转载于 中国标准化

“120急救日的倡议活动我们已经在全国做了五六年了。”北京120急救中心主任张文中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尽管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目前仍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我国普及急救知识的场所不断增加,机制渐趋完善,线上线下的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全社会对急救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提高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急救日”,张文中说,之所以还要再设立一个“国家急救日”,主要是因为1月20日与我国急救电话“120”重合,便于宣传推广和百姓记忆,有助于急救事业的推进和发展。
“健康风险是不可预见的”,张文中指出,总有人觉得需要急救的场合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意外随时可能发生。现在有很多案例显示,心脏骤停不仅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急救知识的普及亟待推进,其中最需要逾越的障碍就是人们对掌握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张文中表示,掌握急救知识十分必要,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出手救别人,也可以保护身边人,跟时间赛跑,抢救生命。
目前,张文中正和同事们推进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标准化工作。“什么样的人掌握什么样的急救知识,就算普及到位了?这需要一个标准。”张文中说,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主要分为专业队伍和社会公众,对公众来讲,又有时间长短和培训内容之分。如短时间的心肺复苏AED(除颤器)的使用培训,持续1-2天的急救员初级证培训,包括心肺复苏、大出血的包扎、孩子噎食等常见急症的处理。“目前我们正在做标准化培训教程的梳理。”张文中介绍,培训的方式手段是很多样的,有线上理论讲解、线下指导实操,还有模拟场景培训和动画演示培训等方式。尽管标准的研究出台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培训是不间断的。”张志文说。
盛晓涵是上海一名15岁的高中生,去年10月,他在路边救下了一位心梗倒地的老人,被网友赞为“教科书式救人”的少年。谈起那一次救人的经历,盛晓涵表示最让自己记忆犹新的就是胸外按压的环节。“要把胸腔按下去5厘米,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深度。”他一刻也不敢停,连续按压了五六分钟,回到家后才发觉肩膀和手臂酸痛不已。
盛晓涵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自己小学四年级时就具备基础的急救技能了。那时,红十字会派人到他所在的小学进行宣传,用假人模型在台上向孩子们演示急救过程。此后,盛晓涵又接连在初中生命教育课和高中军训中接受了急救知识培训,“要让学生有救活他人的能力,在面对生命的时候不能无能为力。”老师的这句话让盛晓涵铭记至今。
有人问盛晓涵,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街头勇敢、果断地伸出援手?盛晓涵回答道:“是责任心。”他清楚地记得,小学红十字会进校的时候,急救员在做完示范后跟同学们说,当你学习了急救技术后,碰到人就非救不可了,因为这是每一个学会者的责任。“每一个会急救的人都有职责,因为这是他人的生命,我们不能置之不理。”盛晓涵说。
提起“教科书式救人”的赞扬,盛晓涵表示自己“受之有愧”。“我只是幸运而已,在患者倒地的一分钟内赶到了,此时救援的成功率本来就超过90%。”盛晓涵表示自己第一次施救,很多地方都存在不足,但仍然从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真人和假人的手感完全不同,老人的胸腔也比较脆弱。盛晓涵说,如果有下一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盛晓涵希望每一个会急救的人都能拥有敢于出手的勇气和冷静的头脑,拼尽全力地进行救助,“哪怕呼吸心跳都停止了,也要试上一试,说不定就活过来了。”盛晓涵说。
“病人家属是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其对病人的施救措施至关重要。”北京急救中心一线急救医生韩鹏达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在救护车赶到之前,80%的工作都需要由病人身边的人来做,每一次出车急救,调度医生都会在电话中指导病人家属做紧急现场处理。“完成度还是很高的。”韩鹏达说,只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施救的效果都比较好。
韩鹏达和同事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展开急救知识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尽管这两年全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理念在不断深入人心,但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接受过一次培训后,长时间不用,记忆就模糊了。韩鹏达认为,急救知识应该以各种形式在人们身边出现,耳濡目染地一遍遍灌输,“不只是经历一次急救培训,而要让急救培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韩鹏达说。
您是这篇文章的第263个读者。
我的资讯收藏
托管标准,您可以接收以下服务:
1 标准定期系统查新,若有最新版本,会以站内短信或邮件的形式通知用户;
2 随时在标准托管页面中查看到该条标准的最新状态;
3 若用户有在学习和科研中的需要,可以在标准托管页面中试阅标准;
4 企业如果需要上新产品,我院及时提供标准查询、采购等方面的支持;
5 为企业在标准制修订、企业良好行为创建以及标准化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联系我院指定相关专家负责进行指导帮助、提供政策咨询;
6 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政策的解读、标准化知识的推广培训、标准自我公开声明、标准文献的免费查询、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化服务;
标准资讯点击排行榜 全部
资讯标题点击
[[ n.title ]] [[ n.read ]]大连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大连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高原街56号
电话:0411-82740851
